欢迎您访问浙江自考网!  今天是
当前位置: > 串讲笔记 >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复习资料(浙江自考)

2013-06-03 09:32来源:浙江自考网
2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单选]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
[单选]就像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渊源一样,先秦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
[名词解释][02-10]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的新的考古学意义上的文化时代叫新石器时代。
[单选][05-10]新时代以前为旧石器时代
[多选]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农业。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这些都是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
[简答][07-10]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布:(1)黄河、长江两大流域;(2)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广大地区;(3)其主要文化形态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多选]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简答][04-10][单选][03-10]简述上古文化区域及珙形成的原因。
依据文献记载把上古文化划分为炎黄、东夷、苗蛮三大区域。20世纪考古发掘证明,三大区域实际是远古更加多元的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
二、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
[单选][07-10]司马迁的《史记》是纪专体通史
[单选][01-10]“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多选]“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发明者,如神农氏发明农业,有巢氏发明居室等。
[多选]五帝的谤系是黄帝、颛顼、商辛、尧、舜
[单选][04-10]20世纪早期我国的史学界出现了古史辨派。
[单选][06-10]《尧典》载于《尚书》。
[名词解释]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恐慌,就是明显的证据。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即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是把握农时的努力。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单选]五帝时代的历史线索,是文化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
三、夏、商、西周:族群代兴历史的结束与统一文明进程的开始
[单选][07-10]1、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夏初一直到周人建国之前,历史的显著特征是族群的代兴
[单选]2、夏是我国第一代王朝,时间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
[单选][05-10]3、截止目前“二里头文化”遗址,是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多选][07-10]夏王朝的活动区域集中在豫西和晋南,这是夏人的大本营。
[多选]4、“遵命”、“近人”而“远鬼神”。即所谓的“夏上(尚)忠”。
[单选][07-10]“国之大事,惟祀与戎”一语反映的是商朝史实
[名词解释][01-10]5、甲骨文是指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其反映了商人凡事必卜的习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和陕西周原。
[单选][05-10]6、商代出现的文字的甲骨文
[单选]7、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掘出土,堪称20世纪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
[多选][03-10]8、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祗祖先神三大分野。
[论述][02-10]9、西周分封制实施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实施特点:
分封制的实施主要在周初,发后陆续也有,一直到晚期的宣王朝。
(1)   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
(2)   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3)   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文化意义:
分封制超出制度本身的意义,是多姿多彩的上古文化局面的开辟。到春秋战国时期,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重新汇集、相互吸收,激荡出灿烂的“百家”文化。
[单选][01-10]四、春秋战国: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
[简答][06-10]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可从两方面去看:
(1)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五室失落的王权。这又引发了各国在君主主持下的变法,及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大思考、大争论,构成“百家争鸣”最重要的部分。
(2)民力的大发展。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刺激本国的经济。民力发育激发出的思想意识,也是“百家争鸣”极其宝贵的部分。
[单选][04-10]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名词解释][05-10]道貌岸然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其讲究超然物外,其在政治上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单选][06-10]老子认为取法“自然”,就需要“治心”。
[单选]法家在先秦明显分前后两期。法家的兴起与春秋战国之际政权的交替有关。
[单选]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
[多选][06-10]后期法家主张有“以杀去杀,以刑去刑”。
[名词解释][06-10]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墨翟,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墨家发展到战国时期,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逻辑和科技方面有不少发展创造。
[单选][05-10]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
[名词解释][07-10][单选][06-10]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代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等。其先后的理论有“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和“离坚白”、“合同异”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
 
第二节      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
[单选]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成长期,也是中国王朝政治第一次强盛期。
[论述][05-10]一、边疆的开拓与文明的同步发展
1、 经略南方
秦汉帝国不同以往的气魄首先表现在疆土的开辟,和对匈奴旷日持久的边防战争。
西汉时期,中原同东南、华南和西南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2、 对匈奴的战争及开通西域
与匈奴贵州长期战争,“丝绸之路”的打通。
[多选]在汉武帝数十年对匈奴战争中,大的战役有三次,即元朔二年(公元127年)收复河套地区的河南战役,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争夺河西走廊的河西战役,及规模最大的漠北战役(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三次战役,迫使匈奴向西北边远地区迁徙,基本解除了匈奴对汉西北地区的威胁。
3、 边地民族的内附
“四海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西藏自治区周以来就已成就的国家观念。
把广阔地域上各古老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亲朋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
对异族采取打击和安抚两种手段。
这同步发展的过程充满了征服与被征服,双方人群没有一个胜利者,胜利者只有一个,那就是文明自身。
二、王朝政治的新格局
[单选]汉景帝时以吴国为首的“七国之乱”的爆发及其平定,标志着分封诸侯做法的彻底过时。
[多选][02-10]秦朝统一王朝政治天下,最高权力者称皇帝,皇帝之下是所谓“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多选]两汉选官司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
[名词解释]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司员人才的制度。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简答][01-10]三、重农主义的基本国策
[单选][02-10]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旧中国的法家。这种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为“末”。它使秦国获得了统一的成功,在西汉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单选]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即是小农发展的黄金时期。
[单选][05-10]西汉时期,强调“独尊儒术”的是汉武帝
[名词解释]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促舒《天人三策》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繁荣昌盛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单选]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结果的是在文学方面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
[单选][03-10]中国文化曲折演进的历史阶段是魏晋南北朝
[多选][02-10]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大势约有:
(1)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
融合是“汉化”,也是“胡化”
(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
(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
三教鼎立互相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文化现象。着眼于本期的中国文化,是动荡与混乱;着眼于更长远的历史,则是转变与展进。
一、西晋灭亡引起的变动
[名词解释][07-10]永嘉之乱是晋永嘉二年,匈奴贵州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其最大的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
[名词解释]北方边地民族的内侵也经历二百余年的时间,从永嘉一直到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被子期进入内地的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互相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单选]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玄风大畅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
二、佛教的传播
[论述][01-10]试述佛教在中国古代的传播。
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西汉之交传入中国。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两汉道教在民间流行,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到三国时,据载在今徐州一带就有成千上万的信众。也大概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磐学为主。
佛教哲学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更是深入而持久。儒家思想短期内是受到冲击的,当它在宋明时期走向复兴时,它的学术建设方式,是吸收了佛家论理的长处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的传入,又深化了中国因有的文化。
(论述)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不仅是北朝的现象,也发生在南朝境内各民族之中。中原人群的南迁及对南方的开发过程,也正是南朝民族融合的过程。南朝被融合的民族主要有蛮、亻奚  、俚、僚等。这些民族其实者是些山地居民,生活多以种植食为主。南朝政府或用武力迫使他们成为国家纳粮交税的编户齐民,或在这些民族聚集区内设立左郡、左县直接统治。经过长期与汉族的杂居,族群界限逐渐消失。
北方边地民族内迁的过程同样也是融合的过程。十六国时代许多政权的建立者,都对中原文化有较深的熏染。只要他们在中原建立国家,只要他们接受农业生产方式,就不能不接受中原文化。这以北魏鲜卑人汉化的过程最为典型。
不能将北朝的民族融合简单地视为汉化,融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胡化”。佛教,使北朝族属各异、文化不同的人群,有了共同的精神信仰,为民族融合提供了一道地平线。更重要的是,不论是在观念的层面还是在实际生活方面,北方都受着边地民族风尚的熏染。经过长期而深入的胡汉文化间的互相熏染,一种既不同于汉变不同于胡的刚健、质朴的“北方气质”已经形成,它与南方的细致、灵秀形成对照。
 
第四节       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单选][02-10]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是在隋唐两宋
一、开放的立国精神及唐对宋的决定性影响
[名词解释]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司称尚书。
[单选]科举制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
[论述]在民族关系上开放精神的体现及给北方带来的影响。
不论是对边地民族还是对异国之人,唐朝基本能以开、包容的精神一视同仁。唐对异族心态的开放,可以由文成公主出嫁西藏一事看出。汉对匈奴也曾有“和亲”,但那是在国力不足时;能击溃强大突劂的唐太宗肯把女儿嫁给与唐修好的松赞干布,绝非鄙视“夷狄”的人所能行。这样的事情在唐太宗及其他皇帝还不止一次。心态开放决定着唐王朝在处理与边地民族关系上,采取宽松的方式。与秦汉时期不同,唐朝对边地民族除那些侵扰边境者,如强大一时的突厥汗国进行军事打击外,一般者采用“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政策。数量众多的边地贵族在朝廷任重要官职,也是唐朝特有的现象。这不限于境内,来自日本和朝鲜的晁衡、崔致远都可以在朝任职,可见唐朝气魄之大、包容之广。
唐五朝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导致了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景观;在东亚前所未有的以强大的唐朝为中心的部落民族大联合,以及日益高涨的学习唐文化的运动。唐朝皇帝被推举为众多民族的“天可汗”,各部落族长可以在本族群区域内称汗称王,并得到唐朝的策封。边地民族纷纷效仿唐朝制度,建立起自己的政治体系,并热情地学习着中原的一切文明生活方式。唐人也在热心地向他人学习,胡服、胡床、胡乐等等,在长安特别流行;著名的玄奘取经及其谋略建立原法原味的费家教派的努力,与唐人特有的对异域文明的热爱有相当大的关系。当时在亚洲有两大文明:一是迅速崛起的伊斯兰大帝国,另一个就是唐代文明。前者不久走向衰落,后者则更加持久地对亚洲及欧洲产生着影响。首都长安堪称世界文化的融会场和集散地,这里可以看到来自亚洲各国的人员、文明、特产,也可以看到来自边地、异国的学生和遣唐使;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欧洲。
[多选][03-10]唐人是一个宗教文化的时代,其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儒教以及伊斯兰教、摩尼教、景教、袄教等。
二、唐宋间社会文化的变革
[多选][04-10]唐德宗时实行“两税法”的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
[简答]两税法的作用:
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多少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其中计亩征税与把田亩列入资产项目及对商业的征税等内容,沿袭的是南朝时的成法并作了一些调整。
两税制的意义也绝不仅限于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境这一点,它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影响至深。两税法首次以官司方政令的形式,公布了一种与传统重农主义大不相同的国家观念。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一、元朝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简答]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元朝统一对历史发展也有许多积极影响,其中之一是民族的融合。辽、金治下的臣民被通通视为汉人,久之他们之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部分进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渐变成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崩溃后,改用汉性,也融合在这北方新形成的汉族这中了。今天的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的汉族后裔。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这表现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色。
二、东西方与明清两代的立国精神
[论述]试述东西方文化交流情况。
东西方的相遇,是东西文化的大交流。西方人狂热的普救主义宗教精神,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着特殊作用,因此继高人之后东来的是基督教士。西方教士,明朝以利玛窦,清朝以汤若望、南怀仁最为著名,据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载,明末清初在中国的西方教士多达六千余人。明末信徒已多达十几万人。除宗教典籍之外,大量西方天文、历算、物理方面的著述及钟表和天象仪器、火炮制造术传入中国,那时的传教士不像晚清是期传教士那样凶恶,他们努力适应中国的风土人情,他们学习汉证,改穿中国文士服装,承认人们崇拜孔子等,都贴近了他们与中国人的距离。因此影响不仅在一般民众,也在士大夫阶层。徐光启、李之藻等的科学精神及其著作,都与受西方文化影响关系至大。明朝政府对西方教士的传教活动基本上是宽容的,南明政权曾寻求过罗马教廷不懂得尊重中国本土文化,对中国的实际也不了解,严禁中国教徒行祖先崇拜之礼。当时为康熙朝,康熙皇帝曾向教皇的使者详细说明中国祖先崇拜的意趣,但教皇使者不予理睬,勒令不遵守教皇命令的信徒退教。被激怒的皇帝下令逮捕了他,遣送澳门交葡萄牙人看管。后来教皇发布同样的教书,清政府终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下令教士非以内务府许可者概令退至澳门,各地天主教堂概行禁止。中西之间宗教文化交流因教廷的蛮横与对中国的无知而受到严重影响。
[名词解释]明朝万历年间曾有过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即“一条鞭法”。
[名词解释][02-10]摊丁入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片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
[论述]重农抑商的观念对明清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
重农抑商的国家观念是罪魁祸首。具体的表现是国家商税繁重,明朝的情况是“百里之内,辖者三关,一货之来,榷者数税”;清朝的情况是“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此外还有上至皇帝下到底下官僚五花八门的七取豪夺。政治腐败的最大腐败是经济上的以权谋私。在一个重农国家里,商人及其他自由经济的业主要想发展,不打通官吏的关节是不行的。明清两代官司员为大贪污犯的如过江之鲫,民间的富庶甚至引起皇帝的垂涎。明朝万历皇帝就因贪财而激起南方的民变。他曾派亲信太监到全国各地做“税监”,所到之处,工商业者被弄得断绝生计,在苏州、潮州、景德镇及锦州等地爆发了大规模反税监的起义。清朝中期以后官司吏的贪污之风比明朝有过之无不及,因为这它有一项规定,可以捐纳买官。而康熙乾隆特别是后者的几下江南,把扬州的盐商搞得长期凋敝。
由此,中国失去了一个与西竞强的时机。实际上直到19世纪的前期,中国仍然没有失掉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但这里的繁荣正在受难,没有前景。西方国家正在后来居上,中国的新命运正在生成;西方世界装备着大炮的海盗船正在本国政府的默许下,快速地向东方开来。
[多选][01-10]明末清被以“三先生”为代表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简答][02-10]清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巨大成就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小说如曹雪芹《红楼梦》、吴敬梓《儒林外史》、蒲松龄《聊斋志异》等,戏剧如洪《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等,都是艺术上的不朽之作。
上一篇: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复习资料(浙江自考)

下一篇: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复习资料(浙江自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