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浙江自考网!  今天是
当前位置: > 串讲笔记 >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第七章复习资料(浙江自考)

2013-06-03 09:34来源:浙江自考网
7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
第一节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
一、中外文化的第一次交汇
[单选][06-10]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发生在汉唐时期
[单选][07-10][05-10]佛教在叶国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主要阶段,即东汉魏晋时期的初传阶段、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隋唐时期的繁荣阶段、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近代以来的革新阶段。
[简答]中国禅宗流传域外的情况。
(1)8世纪,新罗僧信行入唐从神秀受法,传北宗禅于朝鲜。道义从马祖弟受法,回国传南宗禅,并成为朝鲜禅宗主流。
(2)12世纪末的南宋,禅宋又大规模传入日本,最有影响的是临济和曹洞二家,明代又有黄檗宗再次传入日本。日本盛行的茶道及讲究茶禅一味,是参禅的修习体现。
(3)19世纪下半叶与20世纪,中国禅宗又先后传入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缅甸以及斯里兰卡等国,甚至还远播至欧、美,美国就有不少“禅中心”,还出现“基督教禅”运动。20世纪60年代西方还成立了“欧洲禅宗联盟”。这都是中外文化交互影响的生动体现。
二、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
[单选]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16世纪末叶,也即明朝嘉靖、万历年间
[简答][04-10]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有以下特点:
(1)   交汇对象起了变化,是整体水平超过中国的西方欧洲文化,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
(2)   交汇兴趣趣了变化,中国人对天文、数学、舆地、水利、火器等科学知识兴味十足,致使西方不得不采取迂回策略。
(3)   交汇时间长,从16世纪末叶开始已延绵四个世纪,至今仍在继续进行之中。
[简答][01-10]明清之际的耶酥会士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着重做了两方面的事情:
(1)   向中国广泛传播西方科技、文化,包括西方的自然科学、古典哲学、史地、音乐、美术等。
(2)   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耶酥会士要打开传教局面,必须了解、适应中国社会,必须首先钻研四书五经等中国经典。他们在自己学习的同时,还向西方介绍。
[单选]明清之际中西文化的交流从总体上看处于一种互相认识、互相宽容、互相发现对方文化新奇与可取之处的相识相容阶段、西方称中国为“远东”,中国称西方为“泰西”。
[单选][01-10]陈独秀在1916年发表的《吾人最后之觉悟》的著名论文中,曾将明清以来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的历程分为七个阶段。
 
第二节       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单选]早在商代,中国人就以高超的制陶和铸铜技术对西伯利亚的卡拉克苏文化产生了影响。
[多选]宋元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最大事件莫过于纸和造纸法、雕版印刷术、罗盘(指南针)、火药等中国最伟大的“四大发明”的西传。
[论述][07-10]二、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单选]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在世界上独具特色,首屈一指。
[单选][02-10](1)中国文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系统的形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推广动作用。
(2)中国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给启蒙思想家留下深刻印象。
(3)中国科举取士制度的西方官员的录用方法以极大启发。
[多选]中西文化交流既有“西学东渐”的现象,但同时也有“东学西流”的情况。
三、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单选]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多选][04-10]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均属“儒学文化圈”范围。
 
第三节        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
[单选][06-10]主张“泰西文学”应取“欲求超胜,必会先通”姿态的学者是徐光启
[多选][01-10]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的现代趋势的最重要思潮有:“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与“综合创新论”
[名词解释][03-10]“中体西用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
[简答][02-10]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趋势的早重要的是这样三种思潮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与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
(1)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其核心内容是“现代化=西方化”,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一无是处,与现代化水火不容;中国文化的惟一出路就是全盘西化。
     全盘西化派的观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已经出现
[单选][03-10]“全盘西化论”的代表人物是胡适
(2)“儒学复兴论”(现代新儒学),其核心内容是“中国文化复兴=儒学现代化”。
[单选][02-10]“五四”以后的20年代,主张“儒学复兴论”的代表人物是梁漱溟和熊十力
[单选][04-10]首次阐述“新儒学”概念的贺麟
[多选][06-10]20世纪30、4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有贺麟、冯友兰
[单选][07-10]五六十年代是新儒学的鼎盛时期,代表人物为港台的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方东美等。
[简答]现代新儒学的特征
①  认为中国传统古典文化,尤其是由孔子开创、宋明理学继承发扬的儒家文化,是天生优越的,本质上大大高于任何西方文化、外来文化;
②  认为中国文化得惟一出路,就是复兴现代新儒学,寻求继先秦原始儒学,宋代理学新儒家之后物儒学第三期发展,以完成返本开新、内圣外王之道。这样,中国才有希望,人类才有希望;
③  儒学复归论主张中国走“儒家资本主义道路”,即在经济上摘西资本主义私有化的市场经济,文化上复兴以儒家道统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和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正确主张。
[单选][06-10]李大钊预言人类必将“创造一兼东西文明物质、欧亚民族天才之世界的新文明”。
[论述][03-10]发扬传统文化与上进、借鉴西方文化是矛盾的吗?
一部中国近代史,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实践历程,已经雄辩地证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这就是以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的母体文化,以西文近现代文化作为激发现代化活力的异体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起主导作用的主体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以中国现代化为主体目标,借鉴中西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化。从40年代毛泽东提出的古今中外法和新民主主义论,到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高举着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论的文化大旗,代表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和思想主潮”。“走综合创新之路,意味着中国将以开放的态度和博大的胸襟,广泛借鉴东西方现代化先进国家的正反历史经验,并在借鉴之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有所升华。这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复兴之道,生生不息之道,后来居上之道。”
 
第四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单选][05-10]世纪之交的2000,江泽民以表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论述][02-10]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特征:
(1)   它有鲜明的时代性。
(2)   它有浓郁的民族性。
(3)   它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性。
(4)   它有吸纳百川的开放性。
(5)   它有深广的群众性。
(6)   它有勇于改革的创造性。
[论述]张岱年提出的中国文化必将做出具有历史意义的“十大创新”的观点。
(1)   创造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
(2)   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统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文明。
(3)   开创一体两翼式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体制,即新型市场经济——新型民主政治——新型科学文化。
(4)   开创“体制改革——经济起飞——国家统一——文化复兴”
(5)   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和新模式。
(6)   创造现代革新的中华民族精神。
(7)   创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价值观体系。
(8)   努力创造富有时代精神与东方神韵的“大成智慧学”这一新型方法论体系。
(9)   创造大器晚成、现代复兴的中华文明新动态。
(10)  创造现代新型主体性,以熔铸21世纪新型世界文明。
 
上一篇: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第六章复习资料(浙江自考)

下一篇: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题复习资料(浙江自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