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浙江自考网!  今天是
当前位置: > 考试大纲 >

浙江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纲: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二)

2018-08-28 09:18来源:浙江自考网
浙江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纲: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二)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本质的解释,与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不同,不仅在于提出了正确的哲学物质观,而且在于引入了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创立新的哲学理论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他说:从前的~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

  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①就是说,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其主要缺陷是直观性,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世界,忽视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而唯心主义又走上另一个极端,片面夸大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把意识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它当然也不可能坚持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

  (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把实践引入哲学并非始于马克思,许多哲学家都曾讲过实践,但他们对实践的理解各不相同。唯心主义者把实践理解为纯主观、纯精神的活动。如中国明代的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张,认为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近代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把实践看成自我产生、设定非我(客观事物)的活动。黑格尔把实践视为精神性的理念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日常生活的活动。如费尔巴哈把实践看成个人的生活实践或卑污的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实用主义把实践看成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抹杀了实践活动的社会性。他们对实践的理解,都只是抓住了实践的某种特征,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实践的各个方面,因而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实践。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列宁认为: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交错点=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毛泽东把实践规定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这些论述都对实践做出了科学的规定。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人足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他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纵实践工具、改造实践客体的多种任务。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坚持这一点就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但是,并不是所有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实践客体,只有那些成为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的客观存在才足实践客体。外部世界的哪些部分成为实践客体,是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什相联系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被纳入实践活动范嘲的客体也会不断扩大。实践客体具有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自然客体既包括同人的活动发生关系的天然的自然物,也包括经过改造和加工的人工自然物。社会客体是指人类社会。精神客体指的是成为人们实践对象的主观精神和客观化精神。主观精神足指人们的感觉、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它们以表情、姿态和语言表现出来。客观化精神是指以物的形式存在的精神生产的结果,如通过图像、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学作品、理论著作等。客体的三种基本类型表明,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指向物质世界,而且也以人自身为实践活动对象,即在改造物质世界的同时进行自我改造。

  一般来说,实践主要是指主体变革世界的活动,同时也包括为变革世界所必需的、以变革世界为目的的探索性活动,如天文观测、地质考察、社会调查、军事侦察等等。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足有血有肉的客观的人;主体所使用的工具是客观的物质的工具;实践作用的对象是可感知的客观物质世界;实践的发展过程,虽然有人的意识参与,但却是意识指导下的现实的客观过程;实践的结果是外在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效果。实践的客观性表明它与纯粹的思维活动、精神活动是不同的。只有坚持实践的客观性,才能从根本上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

  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活动。动物没有自己的主观世界,它们的活动是本能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有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人的实践都是在一定意识、目的指导下的活动。只有坚持实践的能动性,才能从根本上与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

  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尽管实践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个体活动,但这种个体活动却总是与社会中的其他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人借助于工具同自然界相接触,而工具是他人过去劳动的成果,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都是受社会条件限制的,并且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的,决不会永远处于同一水平上,因此实践又具有历史性。只有坚持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才能既同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又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以及实用主义实践观区别开来。

  实践的三个特点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客观性的活动受着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支配,还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反过来,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和实现,依赖于人们客观性的活动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  人们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但归结起来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物质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实践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用的问题,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是为了配合物质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社会管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 第三,科学实验。它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的目的不是直接改造世界。而是为成功地改造世界提供必要的知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实验的作用越来越大。

  除了以上三种基本实践形式外,还有其缝一些实践形式,如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等等。正是各种各样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实践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

  (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结合实际说明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一切旧唯物主义都把自然界看成是唯一的客观存在,认为人和社会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把自然界看成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纯粹自然,忽略了人和人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发生的巨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确实首先必须是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但人的实践活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自在自然一方面是指人类产生以前的自然界,另一方面是指人类实践活动目前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人化自然即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自然,或者说是打}二人的实践活动的印记的自然。既然人化自然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它就不是独立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的,而是随着实践活动发生变化的。同时随着实践活动的扩展,自在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化自然。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时指出: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大家知道,樱桃树和几乎所有的果树一样,只是数世纪以前由于商业才移植到我们这个地区。由此可见,樱桃树只是由于一定的社会在一定时期的这种活动才为费尔巴哈的‘感性确定性’所感知。①实践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旧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开来。

  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仅仅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却陷人唯心主义,主要就是由于它缺乏实践的观点。这样,一方面,它把人类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看成是纯粹客观的自在的东西;另一方面,它又把人的实践活动看成是纯粹主观的东西,从而也就把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历史看成是一种主观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活动,人与人之间就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一定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从而就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因此,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去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就是用物质的原因去说明社会历史,这才有了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看到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不断从事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并且必须依赖自然界才能生活。但是,人的这种自然存在与一般动物的自然存在又有根本的不同。一般动物是在消极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的,而人对自己的自然的存在是决不满足的,他要改造外部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为人既是一种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力的自然存在物,又是一种精神的、能动的、自主的存在物。这就注定了:一方面,人要立足于现实,在由必然性所支配的自然界中生活;另一方面,人又不甘愿受自然界的种种限制,总是要在精神世界中创造理想生活,并通过实践活动把这些理想变为现实。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不断从事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才能生存和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观点的基础。

  总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正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上一篇:浙江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纲: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

下一篇:浙江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纲: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三)